觀音巖源起
靈氣所鍾,信有大聖化現;山川秀麗,多為行者隱居。世人慕道者,不辭跋涉,一登勝地,萬慮全消,佛法利益,真俗同沾。荃灣芙蓉山有觀音巖在焉,生自天然,面南背北,空氣流暢,冬暖夏涼,巖內高廣,可容數十人。未開闢前,隱藏於荒蕪草莽之間,日作牧童嬉戲之所,夜則野獸棲息其中。開闢後具見:巖頂一巨石矗立摩空,遠見雄偉;後倚大帽之山脈,前對爐峰之山色,百萬樓臺若在懷抱,一泓碧水宛如玉帶,勝景如畫,目不暇給。東望獅峰,朝日初出如獅搏綵毬;西眺鳳嶺,晚霞返照如鳳銜丹冊;夜燈萬盞,通宵照明,昕夕之間,變化萬千。清光緒間(約一八九八年),江西老僧棲巖靜修,有一巨蟒為伴同修;斯時,該巖尚未命名,遇二次大戰發生,人去巖空。和平後閩僧廣導抵山披荊重住,立名曰妙蓮洞,復闢二洞,曰玲瓏洞,曰觀音洞。並點綴附近山石,按其形勢,配稱其為獅、象、猴、龜等,謂之三洞十八景。一九五五年夏,由開山祖師上倫下參上人接管,當時該洞形同破窯,黑漆一片,虫蟻、蝠屎,遍佈洞中,雨季漏水,不堪入住。
上人日久默察山形,歷二十年來開山重建作觀音道場。頓興擴充,著手加以改革。將妙蓮洞改名為『觀音巖』洞,內奉大自在觀世音菩薩,善財、龍女二為侍;莊嚴如法,感應隨之,有【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度人舟】的美譽,每逢大士節日或誕期(正月廿六、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),朝聖者摩肩接踵而來。左額慈雲亭,內奉大願地藏王菩薩,並虔鑄千斤金銅幽冥大鍾;音聲洪亮,日夜扣鳴【上徹天堂,下通地府】遠近俱聞。右額法雨亭,供奉歷代祖師大德。平臺上有天然坐禪石,若其用功趺坐,可助參禪入定。改玲瓏洞為天保洞,內供韋馱尊天,改觀音洞為羅漢洞,內奉十八羅漢,神態莊嚴奇特,但遭竊半數。佛殿內,上人親從緬甸請奉釋迦牟尼玉佛等。由大山門鑿石築路,直達巖洞前,命名為『觀音巖』。
『觀音巖』至今已成為荃灣一名勝區、晨運者之坦途,僧俗並咸認為全港獨有天然之勝地。設有遠客聞名不識途者,遙看半山巨石大書『佛』字,即『觀音巖』是也。